一座高铁站的名字,竟然牵扯出长达二十余年的风波、数不清的变动、还有数百万人的出行记忆。要说扬州市区哪座高铁站最大?毫无疑问,答案是扬州东站。可谁能想到,这个站点竟经历了一场“名字大挪移”,原来的一张“东站”牌子竟然被货运站先一步占了。究竟是命名太随意、还是城市规划变迁太快?改名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较量?今天,小编跟你掰开揉碎,把这场“扬州东站更名大戏”一点点剖出来,你敢保证不想评论一句吗?
有人觉得高铁站名不过一个地名挂个方向,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?但一头是日渐崛起的城市门户形象,一头是几十亿的大基建投资,“东南西北”四个字往哪里放,那可关乎城市的脸面和市民自豪感。回头一看,扬州东站最早其实叫“扬州南站”,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?站房摆在东边,名字里偏要拐到南边去。不少扬州本地网友都看不下去了:“高铁一开,导航一搜,还以为我被骗到城南了,这路该怎么走才顺?”可偏偏,“扬州东站”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从20年前就被预定,扎根在偏北的货运站上。到底是谁在给城市高铁站“安排座位”?这个局,到底该怎么破,谁来拍板?
这场“名字保卫战”的源头,其实要追溯到21世纪初。1998年那会儿,宁启铁路动工了,从南京一路通到启东,方向一头扎向大海。那时候,扬州境内的几个站点分得明明白白:扬州站、江都站负责接送客,另外在邗江城北还设了个偏僻的货运小站。这个货站位置正偏东,想都没想就叫“扬州东站”,简简单单,没人争。为什么?宁启线本来就是东西走向,市区站取“扬州站”,货运就叫“扬州东”,逻辑顺、习惯成自然。
可等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“东站=货运”,轮到连镇高铁开始选址了。这新高铁,既面向未来又适应规模,想必名字要简单明了。最开始工程团队选了李典镇,这地方更靠东南。历史上就是李家大户开典当铺发迹,于是镇名带个“典”字。新高铁在这落脚,当时取名“扬州南站”一点不奇怪。当地人说得明白,反正比市区本来的高铁站更靠南。你见过地图的,估计不会乱。
但高铁建着建着,人变了,主意也变了。到2018年,站址不知不觉挪回了广陵区,大桥东面,离市区近了十公里不止。可这里明明扎扎实实位于扬州正东边上,再叫“南站”,是要闹哪样?城市里多少定位全靠导航,南北分不清,真能晕死一批外地旅客。最有趣的,是老百姓私底下的讨论:“这要换成北京,恐怕连三轮车司机都得联合上访了!”改名势在必行,于是新一轮的“审批、协商、布局”全打开。谁也不想自己的家门口,名字挂错了,影响城市名片。
就在大家以为“名字风波”会就此画下句号时,表面却迎来一阵平静。高铁站房越建越高,车站外观越来越气派,谁还在乎那一块标牌的小故事?可老扬州人心里总觉得堵得慌。一边是高铁即将通车、城市发展突飞猛进,另一边却是名字上的尴尬。你要是坐车打听地址,说“去扬州南站”,出租车师傅一拍大腿:“这个‘南站'偏东,您可别跑错了站。”“扬州东站”呢?更糟糕——导航先指到货运站,货站的保安一脸茫然:“我们就拉货,不载人。”
官方层面,沟通进展也并不顺。当时铁路部门认为,要改名先得“公示、调研”,不能因一地之需乱了全国站点命名系统。你看这全国一大片,“东南西北”讲的是相对关系,不是绝对坐标。北上广深动不动就几个东西南北,大家都默认。你扬州要调,要给其他站让位,还得重新调整货运站叫啥,否则票务、物流都要应对大麻烦。一些网友调侃得直白:“别小看站名,老外来中国第一次学的汉字,说不定就是‘东'、‘南'、‘西'、‘北'。你来个错位命名,他们记不住,就只能靠中文十级的导航了。”这话虽然幽默,却真点到了城市形象的痛处。
另一边,持反对意见的市民也不少。他们觉得,大兴土木、反复更名,增加工作量,也未必能换来多大实际好处。高铁的吸引力在于便捷、准时,名字改不改、有啥实质影响?“只要票务系统没乱,大家分分钟都能找到地方”,一位网友留言。更有铁路迷用历史案例打趣:“你看看全国那么多‘西站'‘南站'都不在正西、正南,中国地大物博,方位本来就打个大概。老百姓习惯了,不会慌。”
就在支持和反对声持续拉锯的时候,2020年,一纸正式批复砸下来,引爆了整个扬州的舆论场:原本的“扬州南站”,正式更名为“扬州东站”;而原来偏僻的货运“扬州东站”,干脆自降身份,叫做“扬州北站”。这一变化,立马把变动推到高潮。想想看,足足用了二十多年,一个小小的名字,从货运到客运,从东到南又拉回来,最后连带北站的位置也被重新洗牌。货运站的工人反应最大,“这下出大事了,快得换工作牌、换系统,还能不能快递收发了?”一时间,老百姓笑称:连高铁站名字都在和时间赛跑,蘸着水笔,划掉东,写上北。
更让人回味的是,这场改名背后,其实暗藏着城市和铁总之间的拔河赛。你改一个名字,看似小事,背后可是需求、资源、管理的多重博弈。扬州本地政府上下齐心,宁可主动沟通数年,也要让新高铁站和城市名号严丝合缝。铁路系统也不得不低头,毕竟“以人为本”,城市发展不能因为“站名守旧”苦了百姓。伏笔前面都埋下了:谁能想到,二十年前宁启铁路的取名顺口、毫不张扬,如今却成了老大难。某种意义上,这场“站名大战”比修高铁还要磨人。
时间终于流转到2020年8月,尘埃落定了吗?未必。表面上,扬州东站新牌已经挂起,城市门户面子有了保障。可就在光鲜亮丽背后,管理层面却遇上了更多难题。货运“东站”摇身一变成“北站”,原本早已内外衔接、上百家物流企业的惯例被打破。无数合同、运单、票据、导航,都得逐步同步升级修正。某物流公司工作人员私底下吐槽:“进一趟货,比开新线还麻烦。客户都问为啥变北了,是不是搬家了?”
更大的难点还在市民体验上。老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,出租车、长途巴士、快递纸箱,能贴就贴、贴不了全靠嘴边改口。一部分本地人还迷糊着,遇到新来的人问路:“扬州东站在哪啊?”人家反问:“您是来发货还是坐高铁?可别弄乱。”导航软件公司也跟着头疼,城市数据库要清空缓存,移一移,存一存。网上趋势词“扬州站名太乱”,好几天挂在热搜十字路口。
更麻烦的是,各种岗位的生活习惯也被新的站名搅乱了。站点附近的饭店老板无奈:“以前叫东站,做的是货车司机的生意;现在成了北站,客流变了,老客户找不到门牌,新客户也要重新认识。”甚至还有网友担心,未来扬马城际、更多铁路线连起来,站名会不会再出幺蛾子。各方分歧似乎越来越深,一方喊着“方便百姓”,一方抱怨“麻烦升级”,和解看不到头。
说到底,一个高铁车站改个名字,居然能扯出二十年风风雨雨,不容易啊。正方那一套说法很美——扬州的门户要和城东定位匹配,这站名代表城市决心,外地人一看,咱扬州的大门敞得多规范。可仔细一琢磨,好像只是换了块牌子,到头来本地人反而更麻烦了。站点变北、变东、又带出一堆新老难题,四面出击忙得头疼。夸奖的话当然能说,什么“体现了城市气度”“提高了门户形象”,但真要方便,还不如把交通配套做好,让乘客买票能好好识别,不管你叫啥地方,大家都能一招找到。就这“改名折腾”,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点?
你们觉得一个高铁站的名字到底重不重要?是像官方说的那样,“关系全城形象与发展”,还是本来就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、直接点能省多少事?反正现在连老司机都得翻地图才能认清东南西北,是不是咱们对改名这件事太讲究,反倒忽略了大家真正在意的乘车体验呢?有的网友觉得“不改名是对城市定位不负责”,也有人说“折腾这些不如多修点公交地铁”,你怎么看?评论区坐等神回复!
利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